打开西窗,沐浴法雨 ——法学T2101班第二次读书会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2022-05-2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时光白驹过隙,已入五月,小满时节。法学T2101班迎来了第二次读书分享会。本次读书会于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9:00在文法楼210举行。班导师彭中礼教授、施瑶博士和T2101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读书会。同时,来自化学院的李玉强老师和卓法20级班导师王健博士也受邀出席了读书会。与第一次读书会不同,本次读书会采取了“圆桌会议”的讨论形式,大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感想阐述和问题讨论,希望通过交锋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
彭老师就如何读书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法科学生要有“三种人生,三种态度和三种方法”。法学生首先要做法律人,打好法条基础,通过司法考试,做好技术工匠;其次要做法治人,以理性思维、法治思维做出价值判断;最后要做好法理人,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能够进行理论反思与创新。要有三种态度,第一是勇于表达的实践态度,要敢说能说,敢写能写;第二是要有勇于积极进取的登攀态度,能勇于面对挫折,抗高压;第三是勇于反思的批判态度,学会与自己对话,与别人对话,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在学习方法上,要既博学又有选择;既学专业,又学通识;要学会采用通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要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
接下来是小组阅读分享环节。第一组由周锦菲同学发言。她主要从对西窗法与这个题目的解析和法官自由裁量权两方面来进行分享。他指出刘星教授通过故事来解释西方的法律习这样下的法雨,而这种法语并不是狂风骤雨的理论灌输,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惯,将复杂的法律问题,立体的形象化为我们打开了学习的西窗将复杂的法律问题,立体的形象化为我们打开了学习的西窗,降下法雨,这种法逾并不是一种狂风骤雨的理论灌输,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种诠释。该组就人民陪审团制度提出了陪审团如何保持民主与法治紧密联系的路径问题。
第二组的同学围绕痛苦与赔偿这一章节提出了精神损害的相关问题。徐恩君同学指出,精神损害的本身带有主观性的裁断比较多。他在实践上难以展开。在我国法上仅限于赔不赔的界限,多依靠法官的个人智慧进行裁断。
第三组同学分别围绕了法治信仰,独立思考核职业操守与公共利益冲突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赵思佳同学认为读完西窗法语这样一个启蒙性的书籍,他会更加的尝试独立思考,而非仅是被动的接受。吴虞同学就官方的面子这一章节提出了是否可以公开信息来源的问题。
第四组同学围绕米兰达警告和沉默权展开了讨论与分享。丁泽超同学指出我国当前沉默权制度尚不完善,就如何完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
第五组同学就三个方面展开了分享:一是法律中调和矛盾综合观点的中庸智慧,二是善良违法的问题和个人正当利益的维护,三是法律的公正与自然正义。
在讨论交锋环节,大家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对中西方陪审团制度进行了探讨。就陪审员的选择及身份文化程度对民主性及大众准则的贯彻进行了探讨。同学们认为,陪审员的选择不能是随意的,而要选择有知识的,理性的人。这种适度的“精英化”是必要的。关于精神赔偿的问题,同学们认为现今状况是多依靠法官个人裁断;关于精神赔偿难以量化确定,在实践中推行难度较大,希求一种细化而具体的规则;就职业操守与公共利益冲突问题,同学们普遍认为,可以寻求其他途径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是只有一条路。当然,在只有一条路的极端状况下,更多靠的是人与人的信任。就沉默权问题,大家指出,沉默权对人权的保障而言是必要的,我国法律也有无罪推定,禁止刑讯逼供等规定。同学们讨论十分热烈,不断深入。
最后,老师们对本次读书会做出了总结和建议。施瑶老师对读书会的形式做出了肯定。她建议大家,在提出问题之前要查找相关文献以作观点支撑。同时小组成员要把握讨论导向,不致偏离。李玉强老师指出,文科生更多要做的是价值判断。王健老师对读书会时长提出了建议,并希望同学们论证时能更具综合性和有条理性。卓法20级学长桑金泽指出,我们不能忽视基础知识,要全面发展和进步。
《西窗法雨》将启迪我们,走进并畅游法的王国。